本文首发于世界经济论坛,由奥纬咨询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业务董事合伙人和联席主管Simon Glynn与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企业伙伴关系总监Mike Peirce合著。
净零转型和维持盈利表现往往被认为是企业难以兼得的“鱼”与“熊掌”,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许多企业因而将减排目标设定为操作简单却“一刀切”的方案,例如通过彻底剥离采矿和石油业务来转嫁减排责任,或者只着眼于较易实现的可持续转型举措而忽略业务本质的转型。例如在经营过程中摒弃化石能源而选择可再生能源。这些做法都与净零转型的初衷背道而驰。
企业如果从一开始就将注意力投放在那些可立即实现的碳减排举措上的话,势必能从中获得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些行动并不足以改变气候变化的现状。改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电力的确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根据我们对12个地区和22个行业的估算,这样减少的碳排放量还不及实现净零排放所要求的三分之一。届时,企业将不得不重新制定自己的碳减排路径。
但好消息是,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向净零商业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可能实现盈利,甚至比不转型的情况下盈利得更多。随着客户、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减碳意识和需求越来越高,不重视或未及时把握机会的企业可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陷入被动境地。
在向净零商业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可能实现盈利。
经过与来自不同行业和地区的27家大型企业的沟通,我们发现已有很多企业找到了在业务发展和气候议题之间实现长久平衡的方法。我们的报告《Getting Real》提到,在向净零商业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那些为减排制定出更为远大目标的企业已取得了不少进展。以下是我们从多项实践中筛选出的可帮助企业减排的三大举措:
一、减少价值链各环节的排放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大多数的排放属于“范围三排放”。这类排放不为企业本身所有或控制,但和企业价值链的上下游紧密相关。为了真正有效地减少排放,企业必须对范围三排放采取行动。
例如,我们采访过的一家食品和饮料加工商正在投资建设数千个净零排放养牛场,从上游入手,生产净零排放的牛奶。一家矿业公司向下游的钢铁制造商供应混合矿石,这种矿石在高炉中的能耗较低,进而减少了钢铁制造的碳排放。一家光纤电缆制造商则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业务范围从电缆制造扩大到电气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排放量大的环节并不一定能产生最大化的减排效果。我们观察到,各大企业已经纷纷开始在内部或者沿着价值链条追根溯源,跟踪碳排放足迹。一家快递公司通过车队电气化和路线优化,减少了包裹运送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也实现了对收件人更高效的信息获取和流程控制,便于预测和调整配送路线,最终减少投递次数。大型科技公司在进行人工智能(AI)和云部署时,将电能利用效率的测量细化至代码级别,并与芯片制造商合作,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三、不要一刀切地撤资高碳排放企业
许多投资者为了践行可持续投资的原则,往往会简单粗暴地削减对高碳排放企业的组合配置,从而增加低碳行业的比重。然而,真正能行之有效地激励碳减排的方法反而是加大对高碳排企业的投入,并帮助企业迅速制定明确的转型和变革方案。我们的研究发现,全球的净零转型需要超过100万亿美元的投资,其中70%-80%的资金需要被投入到碳排放量最难削减的一些行业中,例如石油、发电等。不少可持续投资专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逻辑,并开始从简单粗暴的撤资转向积极促进高碳排放企业转型。
银行的抵押贷款便存在着这样一个案例。银行一开始只为已经实现节能的房屋提供抵押贷款,这样可以改善银行资产组合的碳排放指标,但无助于减少实际碳排放量。因此,银行在唤起消费者对能源效率关注的第一步后,进一步推出了节能装修贷款,从而产生更大的脱碳影响。
同样,还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为企业的转型计划提供资金。一些银行持续向化石燃料公司提供贷款,并积极跟踪和确保转型举措符合计划的进度和成效。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也将与客户一同实现转型。
最终我们得到的经验与教训是,最简单粗暴的减碳方法并不能真正帮助企业实现净零。过度关注容易实现的目标反而会影响企业投入资源和精力采取更为有效的举措。为了实现净零排放,企业需要重新制定整个业务计划和体系,消除供应链环节上下游以及客户使用产品时产生的各类碳排放。